搜谱社区乐器爱好者钢琴爱好者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共有860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贝多芬第九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岩岩一人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无 等级:等待验证 贴子:245 谱币:2261 点券:0 登陆:54 积分:272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26 19:41:00 登陆:2013/2/2 12:16:00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9 11:55:00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傲然耸立在古今众多的交响乐之林。 罗曼.罗兰评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写道: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方汇集来的许多奔流——一切时代的、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里边。而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从山顶俯瞰过去的一切。    由于《第八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生涯的全书’而飞翔。”
  这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以说就是贝多芬的“生涯的全书”。罗曼.罗兰还说:“贝多芬的一生,有如暴风雨的一天。”的确,他的一生就是悲惨的苦难的延续。他出生在“不幸的星光”之下,少年丧母,他不得不为了照顾酗酒的父亲和弟弟们而苦斗,好不容易才盼到他和朱丽叶塔.格依恰尔蒂的恋爱将要成熟,却又横道失败,26岁就患了可诅咒的耳疾,终于导致他决心自杀。
  “我向你们(弟弟们)告别。我本来相信能够治愈到某种程度,但是,连这一线希望也失去了。就像秋天的树木叶落枯萎……”
  这是摘自俗称“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的一段。是1802 年10月10日写给他的弟弟们的。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悲痛的遗书,
  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写道:
  “唉,我总不能不完成应该做的工作就离开这个世界吧。我就是抱着这个心愿,才继续活下去的。”
  鲍尔.贝加说:“尽管尘世的欢乐拒绝了他,但是,他深知亲手创造的喜悦远远大于那些。”
  贝多芬鼓起勇气站起来了,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而且是挤命地把它咬断。现在,在他的面前闪烁着晨曦,一条新的道路敞开了。罗盘针恢复了正常,扬帆启程了。他那英勇的求生的精神,终于赶跑了死神。
  他的第二人生,是他奋发图强、勇于创造的时代。他从社交场里摆脱出来,与大自然和自己的心灵作伴。他逐年胖起来了。名曲也逐年多起来。交响乐从《第三交响曲》(英雄)到《第八交响曲》,相继问世,到他45岁时(1815年),又开始了他的第三人生。
  “在痛苦中求欢乐”是贝多芬当作信条的高尚的语言,他
默默地忍耐着像潮水一般涌上来的桎梏之苦,期待着欢乐,期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人生的目标……。
  那一天终于来了。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使他戴上了桂冠。贝多芬那年54岁,也就是他逝世前3年。
  奥涅格尔说:“贝多芬的失聪促成了他内在的成熟,有助于集中他的天才,把他从时代的无聊和庸俗中解放了出来。”可以说是中肯之言了。假若贝多芬生于富家、或者他是个常见的脆弱的天才、而且没有完全耳聋的恶运,恐怕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样的杰作也就无法诞生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痛苦的过程成长其后盛开的欢乐之花就愈高洁、愈鲜艳!
  然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由两股力量促成的。按罗曼.罗兰的说法,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就是两大河流的汇合点。一条河流是席勒的《欢乐颂》,另一条河流则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本身。只有这两者完全融合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才能诞生。
  贝多芬从青年时期就敬爱诗人歌德和席勒,尤其是对席勒的崇敬,终生未渝。因为席勒的理想主义和贝多芬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1785年席勒写出以欢乐、仁爱、和平为主题《欢乐颂》,这首诗是他在德累斯顿一个俯瞰易河的美丽的葡萄园中写的。促成他写作这首诗的动机之一,是他和挚友克里斯朵夫.戈特弗利特.凯尔纳之间的深厚的友谊。这首诗翌年发表在他主编的杂志上,感动了许多德国.那时,贝多芬16岁,是否读过这诗,不得而知,但是,当时的波思青年们是尊它为盟约之歌的。
  那时,贝多芬有一位名叫路特维希.菲谢尼希的朋友,是
一位青年教授。他在大学里教法律,但他热爱席勒的诗,甚至常常在课堂上停下正课来吟诵席勒的诗句。因此,他在热情、正义的学生当中人缘儿很好。菲谢尼希教授从1791年开始,大约两年之间,和席勒交往密切,对席勒颇为了解,贝多芬从他那里听到有关席勒的情况,于是,比从前更加尊重席勒了。
  这里引用菲谢尼希教授写给席勒夫人的一封信。发信日期是1793年1月26日,贝多芬这年23岁。
  “在波思有一位很有希望的青年作曲家。我观察到,这位青年完全倾心于伟大和崇高的理想,而且,他正在打算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
  信中所说的青年作曲家,指的就是贝多芬。贝多芬那时已在为《欢乐颂》写草稿,而且,当这封信发出时,他已经怀着凌云之志离开故乡波思,成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居民了。
  这首《欢乐颂》经过了29年之后,直至1822年才完成,那就是在最终乐章里加入大合唱《欢乐颂》的《德意志交响曲》的构想。
  让我们顺便看一看他作曲时的笔记吧。笔记上有这样的记载:“《德意志交响曲》,在合唱之后变奏,或者删去变奏也可。在交响曲的最后,加上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和合唱。”原来是把《欢乐颂》构思为《德意志交响曲》的一部分的。
  另外,几乎同时,他又在构思另外一部交响曲,那就是他的第九交响曲。这个第九交响曲的构思在1812年完成《第七》和《第八》之前就已经以《德意志交响曲》为名构思完成,于1822年迅速进入创作阶段了。原因是那年10月10日,贝多芬最信赖的伦敦爱乐乐团来请他创作新交响曲了。这时,贝多芬想到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了,何不写成一部音乐史上空前规模的大交响曲呢。于是,他放弃了业已完成的《德意志交响曲》的构想,重新设计《第九交响曲》。他把《欢乐颂》当作一生的最后的而又是最重要的阶段的壁画,也就是当作“遗言”(罗曼.罗兰)写在《第九交响曲》的最终乐章。
  于是,这部交响曲从1823年8月,进入了正式作曲,翌年1824年2月完成。席勒的《欢乐颂》在这里终于结出了硕果。你不必惊奇,他开始构思至今已经31年了。他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现在得到了报答。
  贝多芬并不是莫扎或者舒柏那个类型的天才,虽然他也是天才,但他是一个勤奋型的伟人。如果你注视他的生涯,聆听他的音乐,你就会认为只有用“伟人”这两个字来概括他才最恰当。特别是听过《第九交响曲》,就更加确信无疑了。
  在贝多芬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前的五六年,是贝多芬一生当中受到最严酷的肉体折磨的时期。耳病愈来愈严重,和别人说话不得不借助于笔谈。肺炎、黄胆病、眼疾、肠胃病,相继缠身;经济上也十分贫苦。

  然而,贝多芬铭记着“卓越的人的特长是在不幸和痛苦的境遇里,默默地忍耐”,长年忍受痛苦、寻求“欢乐”,他终于在音乐史上建起了永恒的金字塔。
  在贝多芬57年生涯当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来了。1824年5月7日(星期五),晚7点,在维也纳科隆特纳托阿剧院举行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
  那天的节目顺序是:
  1.序曲《献堂式》
  2.《主啊,怜悯吧》(选自《弥撒.索里莫尼斯》)
  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正指挥由乌姆劳夫担任,贝多芬也手执指挥棒站在指挥台上担任副指挥。但是,耳聋的贝多芬不可能听见乐队和合唱,队员们盯着乌姆劳夫的指挥棒,贝多芬的挥挥棒只是在空中徒劳地划着圆弧。
  演奏顺利结束了。当乐队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以暴风雨般的掌声来赞美大师的新作。但是,贝多芬没听见。他背向着听众,茫然呆立着,真是悲剧。人们被他的身影引出眼泪,同情他的女中音歌手拉着他的手转向听众。这
时他才发现听众们的狂热,听众的激情传到了他身上,他颤抖着,他胜利了。
掌声经久不息,他被5次请到台上。当时,对宫廷里的人物也只不过鼓掌3次,由此也可看出听众对这部新作狂热的程度了。
  他把此曲献给了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三世。在众多的交响曲当中,把这部具有帝王气魄的作品献给当时的帝王,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概括而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以下三大特点。第
一在交响乐中使用人声。4名独唱和混声四部合唱,在当时无疑是极大的冒险。如果对自己的才能没有足够的自信是办不到的。
  第二,与一般的交响曲相反,第二乐章是谐谑曲,第三乐章是平静的柔板。这是为了把焦点集中于最终乐章的《欢乐颂》,在这里作了富有戏剧性的处理。第三乐章的内向,对于烘托最终乐章非常有利。后来,布鲁克纳等许多作曲家成为他的追随者,可见这一作法的效果是很明鲜的了。
  第三,全曲规模宏大,戏剧性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规模宏大、《第五交响曲》戏剧性强,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则兼备了两者的优点,并且凌驾其上。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形式,“其规模之大,仅次于《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宏伟的乐章,仿佛在描绘无限的宇宙,序奏部非常精采。瓦格纳评论道:“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第二乐章,极为快速的谐谑曲。这是非常卓越的谐谑曲,但是,它有些接近狂乱。“几乎是被绝望追逐着,又从绝望中脱逃,在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获得新的、末知的幸福”(瓦格纳)。与之相反,中间部(trio)却非常快活。木管流水般的旋律发出诱人的音响。也许那就是年老的贝多芬心中燃烧的爱情的圣火吧。

  第三乐章,整个乐章都以变奏曲形式写成,欢乐到来得愈迟,就愈强烈。像暴风雨到来前可伯的静谧那样,欢乐到来之前露出纯情的微笑。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如此洋溢着爱情的崇高的乐章是绝无仅有的。
  “音乐艺术一旦被贝多芬这样的人物所驾驭,就能自由自在地发挥用笔墨在狭小的纸面上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的爱情和思想”(罗曼.罗兰)。
  第四乐章,在这一乐章里,贝多芬的超人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乐章的开始,回溯了一下前三个乐章,“欢乐”的主题由大提琴移向低音提琴,然后添加其它乐器,反复三次。随后,唱出期待已久的席勒的《欢乐颂》。但是,在它之前,男中音唱出宣叙调:“啊,朋友,不是这样的曲调,请你再开心些,唱一首更加充满欢乐的歌儿吧。”
  那不是席勒的诗,而是贝多芬创作的,因为他认为一开头就把席勒的诗唱出来太可惜了。
  男中音接着唱出第一段:“欢乐啊,诸神灿烂的火焰啊,乐园的少女们。被世上的习惯所残酷分开的,又被你的魔力所凝聚,当你那优美的翅膀停止搏击时,人们重新结为兄弟。”
  然后,由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低音齐唱,再由下一段四重唱接过接力棒。
“成为朋友的朋友多幸运,获得善良的女人,让我们同声来欢庆,世界上只有一个属于你的灵魂。但是,没有这资格的人,哭泣着、悄悄地从我们的人群中出去吧!”
  四重唱逐渐达到高潮。 合唱结束以后,情绪突然转变。“土耳其进行曲”式的节奏敲响,男高音悠扬地唱出:
  “通过天空宽阔的路,太阳欢快地飞行,弟兄们啊,你们也要走你们的路,像那迎接胜利喜悦的英雄。”紧接着又奏出“欢乐的主题”。乐曲过渡到庄严的行板,男声合唱唱出庄严崇高的赞歌:“无数人互相拥抱,把亲吻赠给全世界。弟兄们啊,在那星幕上必有慈父在那里。”至此,席勒奉为至高无上的人类爱和贝多芬的理想完全一致了。乐曲仍在继续,“欢乐”被高声赞颂,在最热烈的高潮里曲终。
  罗曼.罗兰说过:“音乐和思想从来不牺牲自己,而是相互使对方丰满。”几个世纪以来从未达到的“诗与音乐”的结合,在这里完全融合了。
  李茨拉说:“单凭大音乐家的一部作品就使全世界,而且不仅是同时代的世界,它还包括后来的世界已经处于兴奋状态100多年的,除了这部《第九交响曲》,再也没有其它了。”
  他说得太对了。在席勒的诗中“世界”
这个词一再出现,不论是席勒还是贝多芬,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世界”和“和平”的人。这部交响曲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理由之一,就在于拥有这种精神。
  我们千万不可忘记,拿破仑和希特勒都立志武力征服世界,但是,终于未能实现。然而,贝多芬,他仅仅以二曲《第九交响曲》就倾倒了全世界。音乐的力量有多么伟大啊。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