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搜谱社区  (http://club.sooopu.com/index.asp)
--  音乐知识交流  (http://club.sooopu.com/list.asp?boardid=24)
----  说古道今——漫话民歌  (http://club.sooopu.com/dispbbs.asp?boardid=24&id=244204)

--  作者:shuyunfeng
--  发布时间:2009/3/9 19:03:00
--  说古道今——漫话民歌

说古道今——漫话民歌



       民歌起源及流传规律

  民歌是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产生的。即使是原始人,也会在“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触使下,自发地产生感情浑朴的民歌。“乐毋离情(新出士《诗经》残简)”,确是深中肯綮之语。


  高兴时要唱;伤感是要唱;求偶时要唱;慰儿时要唱;寂聊时也要唱。在集体的重力劳动时要唱;在长时间个体持续重复劳动时要唱。除此,在娱乐时要唱;在祈祷、祭祀、宗教活动时要唱;在手舞足蹈时要唱;向他人叙述故事情节时也要连说带唱……这些都是在过去时代时理所当然的事。


  又因民歌都是无名氏创作的,在人们口头流传过程中,又由群众性的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地去补充、删节、丰富。因此,它是群众“集体创作”,也是某时期某地域人民共同审美观下的产物。于是,在美感的自然诱发下,有一部分民歌被广泛持久地流传了;而另一部分因得不到众人的喜爱,自然地被淘汰了。某些优秀民歌,虽经一度流传,因当时尚无记谱法,全凭口头流传,也就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销声匿迹。但它的某些因素却是产生新的民歌的养料,故古代民歌能传达室至今日者犹如凤毛麟角。


  当社会经济及交通发展时,人文交流增加了。外地民歌的传入,会对当地民歌产生影响;当地民歌也会向外地传出,并对该地民歌产生影响。无形中又形成了互相吸收、自然渗透、留同改异,有机溶合的情况。这是因为各地语音有差别,各地风俗习惯有不同,各地生产及生活上也有差别,故会自然地把外来的民歌,改大部分相同,小部分相异的演变。即前人曾说过和“音调略同,声各小变。”特别反击在移植、模仿、蔓延中。故又产生了大批“天下同”的音调,(也包括音阶、调式、节奏、曲体等等技巧因素的互相影响和模仿)。从近年来各省市编印《民歌集成》来看,数量虽多,如经过比较和分析,归纳音调相似、手法相似、形式相似、曲趣相似的,可能数量上就会大减。


  也有一种情况,“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俗,隔山不同话,隔水不同音”。个别地方因过去交通闭塞,人们之间极少来往,某些民歌当然也中好局限于一地一隅,“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是常见的现象。也是偏僻地区民歌风格,多有独异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地方。


  民歌的体裁、题材、内容

  民歌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情风俗、语音语调、文化传统,与外地经济交往、人文交流等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民歌的题材比较丰富多样,但总是反映当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为主,并以当地生产及生息环境作背景。如以反映水稻区的有关农事活动的农歌为例,就有耕田、肥田、做畦、播种、育秧、插秧、收割……种种农业生产特色反映在农歌之中。其他地区也一样,如山区、林区、茶区、麦区、棉区、蚕桑区、麻区、渔区、盐区、牧区、狩猎区……各地自有各地的生产内容和生活特色作背景。


  不过当地的民歌并不单是反映生产的,而大部分都是把原来的茶歌、山歌、农歌、牧歌、伐木歌、渔歌、船歌……的曲调,作为体裁来运用,成为可容纳各种不同内容的载体,用反映生活的各个侧面,或人妹关系,或爱情生活,或家庭琐事,或评述故事,或向往未来等。


  除此,也有特定用途的民歌,种类也很多。从大的方面看,就有儿歌、慰儿歌、摇篮歌、宗教歌、风俗歌、礼仪歌、婚嫁歌等等,而这些不同体裁的民歌,也常常成为载体被运用。来容纳许多不同的内容(主要通过歌词语言),不过多是即兴编唱的。至于曲调,大多属于一曲多用性质(分节歌);有的则用语气语调的渲染及增加一些润腔,来适应不同感情;有的则在原曲基础上稍作细微的改动。


  因此说,对于民歌的分类,不要从概念出发,而要从实际存在的情况出发,某个地区有几种类型的民歌,就分成几种。举例说,在浙江,根据实际情况,应分成田歌、山歌、蚕桑歌、茶歌、渔歌、盐歌、船歌、号子,再加上小调、儿歌、风俗歌、嘌唱、宗教歌、礼仪歌,畲歌等凡基本上可以概括。


  形成民歌特色的技法因素

  民歌音调虽是朴素又真挚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但形式和音调却非常简单,开始时大多以“散节拍”、“一拍子”、“不完整的五声音阶”、“单句体”等起步。因它究竟是萌芽状态的艺术(尤其是随伴着生产劳动的“号子”更为简单)。中国和外国均一样。


  在这完整的五声间阶民歌产生之时,也可能有不完整的七声音阶的民歌同时出现(包括调式),故许多地区很早就有五声音阶及七声音阶等“诸阶并存”的局面。这也是中西均相同的,但各地又有各地的侧重面。如中国的西北地区以降七度音的七声音阶微商调式为多,另的江南地区以五声音阶为多,有的还伴以“移宫”。在欧洲也相似,也是诸阶并存,也有不同地方特色。如俄罗斯民歌有像《伏尔加船夫曲》、《夜莺》是七声音阶小调式的,但也有五声音阶的:如匈牙利民歌大多是五声音阶的,但匈牙利的《瓶舞》等曲,又是不完整七声音阶的;而日本的《樱花》,用的是含半的“去四七”五声音阶(都节调式),但也有其他音阶的民歌;更有印尼爪哇沙拉多民歌,是平均(等程)五声音阶的。这里并不是说五声、七声有高下之分,只说明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多样化的(特别是古希腊)。说明民歌的民族风味及地方特色,与音阶调式有莫大关系。


  民歌的民族风味及地方特色,反映在节拍节奏上也如此。如朝鲜《桔梗谣》以及其他民歌,绝大部分都是长袖缓舞的三拍子;波兰普龙斯克民歌《小杜鹃》,用的是重音在第二拍的“玛祖卡”式三拍子。中国民歌中,更有“强弱强”、“强强弱”三拍子的,“强弱弱强”、“强弱弱弱”四拍子的等等。


  民歌的音调,因各地语言、语音上有同有不同,(特别是“调什”上的差异较大,如北方语系与调什是四声,各地方言就各分有五声、六声、七声、八声之异)。再加上各地人民气质上稍有不同,各地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故反映在音调上就有相同的因素,也有不同的因素,互相绞在一起。如再联系当地的音乐文化背景和文化交流历史,必然又会多少地牵涉到音乐特色。如北方民歌在旋律进行上多有七声音阶及远音程跳进,江南民歌则多用五声音阶的邻音级进,这仅是一个例子,其它的还有很多。但地域特色,会随着经济及交通的发展、人文效逐渐增多,民歌在音调上也必定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变成“大同小异”的局面,这在各地民歌中“音调相似,手法相近,节奏相类,形式相同”中可以得到证实。


  至于某些民歌在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某种“习惯格式”,比较普遍,但从科学观点来归纳,就不一定是一种“曲式”。例如青海“花儿”,在上下句的各乐句蹭分逗,(称“折断腰式”;如南方民歌中有在四句体基础上加一个上句的(俗称“五句子”,或在上下句体之中加上一个上句或一个下句(俗称“楼上楼”或“凤点头”),形成一种习惯格式,等等。


  当语言逐步缩小差异、生活方式及习惯的相异逐步缩小的明天,这种地方风味也将随之逐渐淡化,是必然的。星移斗转,哲文代变,故而过分强调地方风味,似可不必,但又必须保留部分地域特点,以适应群众审美习惯,视具体情况而定。


  民歌的变异

  在中国汉族民歌中,有一种俗称“小调”的体裁,(又称“小曲”、“杂曲”、“俗语曲”,)实际上是时尚的、通俗的、流行的民间歌曲,流传地区极广大。它大多是封建时代农村乡镇或城市小市民及作坊手工业者,把当地民歌或外地民歌,经过演变或重新编创而成,并在口头流传过程中再经群众性的不断加工、补充,久而久之,形成一些易于上口的简单歌曲。钽它要比一般民歌流传达室面大得多,因为城镇的人文交往及经济流通比农村大上多倍。


  小调一般是一曲多节歌词(分节歌),夹抒夹叙地来歌唱带情节性的人或事。它在流传达室过程中不断作少量的演变。又为了便于记忆背诵,歌词语言相当口语化。同时 ,每节之首分别用了“十二月花名”、“四季(时序)“东南西北”(方位)“一二三四……”“一更、二更……(数序)”或传说中人物、故事为引等等。


  小调的音调多是婉约、缠绵、秀媚、柔软、细腻及流畅,并在演唱会时可加进很多“润腔”,以高速一曲多节词的语音四声调值和语情语势,也可自由地“加花”“加衬”。它的曲体多是单段体(少数有两段体),但结构比较严密、规整、对称,句幅适中,节奏也平衡自然。一般以“起承转结”四句体,或“上下句体”的反复运用为多。有的也加上“引句”“插句”“尾声”附加句。插句多是情绪性的衬词,尾 句多是末句的片段重复,或加腔延伸,或加衬句延伸。


  小调也可加上一、二件简单的乐器作伴奏(根据各地常用乐器而定),故每段之中就可以设简短的“过门”。如为流动艺人,一般自唱自奏。如为民间歌坛、茶坊、酒肆等处唱曲艺人,则有二、三人伴奏。段间过门就会稍丰富些。


  小调也可用于民间舞蹈,但它中是作背景性的陪衬,并不严密地配合具体开体动作及舞姿,因小调的节奏亲不具有舞蹈性,只好在音乐中加上轻盈的打击乐器来临时击节,以配合舞蹈动作。


  小调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因时而变,因地而迁,因人而殊,因情而异,故也有在同小异的情况。并且大部分小调的衍变派生性极强,形成有地域性的变体或“又一体”,在有“一干正立,枝叶扶疏”之势。如(孟姜女)“四季调、”“茉莉花”,据南京艺术学院易人同志统计,在全国就各有四五百种变体。其他如“五更调”、“花鼓调”、“梳妆台”、“信天游”、“采茶歌”、“山歌调”、“绣荷包”……也有多种或十几种变体,因为可变,适应性就强,这又是小调生命力之强及流传面之广的原因之一。这种变体,不但词变,曲变,连。曲名也会变。它在流传中的变体之多,如恒河沙数。清乾隆60年成书的《霓裳续谱》共收集杂曲622首;道光8年时成书的《白雪遗音》,也收有南北俗曲780首;近人刘复、李家瑞在《俗曲总目稿》中统计有6044首。不过多是歌词,至于曲调,则又是大同小异,若归类,也不过几十种左右而已。


  人民的生活情趣是多方面的。假如说一般民歌是早时代农民萌芽状态的艺术,那么城乡小调,则更多地经过手工业者及城乡小市民加工,感情上趋于婉约些,但艺术性上则稍有提高,也从而丰富了民歌的品种,它的流传面及生命力就更大更久了。如江南地区“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流落在街头”这首小调,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听到过:明时作家冯梦龙以“山歌”为名运用。清初丘园作的昆曲《虎囊弹、山门》折,也沿用此曲调,并增加了衬词。至今,苏州弹词中仍有以“山歌”曲名运用。一直延留八百多年,可见它生命力之强,还衍变成一些音调相类的江南小调。


  小调的内容,差不多有很大一部分,倾向于不够健康的。如有写淫秽丑事的、宣扬迷信的、描写赌博的……且污言秽语充塞,显然是低级下流,但语汇却生动活泼,描写也惟妙惟肖,很易引诱及腐蚀人们的精神,故须予以批判地继承,或者剔除。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开始,因电影及留声机、唱片的风行,很多作家有运用明清小调,重新填词及配上伴奏,请影星歌星歌唱,流传达室面就更广泛了。甚至,在土地革命时,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宣传需要,也有把小调填上诉苦、反霸、抗日内容的词,虽是旧瓶装新酒,词曲感情难以吻合,但在当时,刽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因音调上群众较熟悉,就拿来利用。


  民歌绝大部分产生在过去时代,又属于民间口头艺术品性质,其内容到形式,必暇瑜并见,但健康的民歌反映生活比较朴实,情感也比较真挚,题材也丰富多样,基本上应予以肯定。但在形式上以及艺术性上比较简单粗糙,手法上也较贫乏,这要留待专业音乐工作者去加工提高了。故民歌的主要价值是:一、给音乐家们作素材之用,这是主要的;二、供人文科学研究者作史料研究之用;三、部分健康优秀的民歌,仍可供群众传唱,但需要稍予加工及配上感情深邃的伴奏。


  当今日社会进化,科学发达,交通发展,机械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小的现代化社会中,电影、电视、唱片、各类音响制品相当普及,旧的民歌,因人们随着生产生活样式的改变,审美情趣也在改变。旧的民歌欲再保存流传于口头似是而非较困难,而新的民歌的产生,又因生产方式、生活样式及生活情趣不同,人们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恐将极其稀少。取而代之者,则是经过专业作曲者改编或创作的新作品。或者,有可能,民歌会被时尚的、通俗的、流行的歌曲排挤(目前在大中小声调及沿海一带乡镇中,已出现这种倾向,且来势猛烈,有的还是低级趣味的)。


  但民歌在新的歌曲及器乐曲创作过程中,它依然会起着相当重要的素材作用,或改编加工时作为基础。试看百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知有多少民歌,被音乐家作为加工基础,拿来加工改编,再配上多声部伴奏,使一部分民歌脱胎换骨,丰富提高,变成了艺术性较高的乐曲。如法国民歌《小星星》,由莫扎特改编成钢琴变奏曲《星光灿烂》而流传全球;如德国民歌定莱茵河上传说的《罗莱雷》,被子西尔歇加工分节歌,后又由舒曼、李斯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卡柏拉尼等,分别加工改编创作成能谱艺术歌曲、钢琴曲、圆舞曲、歌剧。另有一种情况则把一部分原始民歌作为零星素材重新组织,使旧的民歌变成养料,创作了新的歌曲,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刘雪庵的《长城谣》,也就是运用小调中较健康的部分,打乱后重新组织,得到成功例子。再如短小的一支“飞歌‘,陈钢就把它发展成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更有中国民歌“茉莉花”,于1794年左右,被英国地理学家、旅游家贝罗,记谱后收入于《中国游记》在英国出版。1926年,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朵》,从而流向全球了。


  故某些旧的民歌,以资料形式保存,留给后人作民族(地方)民间音乐研究,以及创作时作素材所用,很有必要,因为民歌虽粗糙原始,也是参考性的研究资料或创作素材,属于活的精神文物。但新创的不必再称“民歌”了,因为民歌本是无名氏创作的民间口头艺术。


  民歌是旧时代农民和手工业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在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哉人的生活、习俗、思想感情方面,留下了很多宝贵材料,有它一定的历史功勋。故既要肯定民歌在历史上的作用,也要看到它艺术上粗糙和简单的一面。故既要研究它,发挥它的素材作用,同时也不必把它过誉太高。更要看到今日群众已对它的审美价值,越来越淡薄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取而代之的,必是五光十色、灿烂眩目的新创作的乐曲,且器乐曲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这些作品的风格、形式是崭新而多彩的,它决不会依旧囿于旧民歌一地一隅之中,可能更多地赋有作家个人的风格和时代的特色,但艺术个性却非常强烈,因缺少个性的艺术品,总是不可能进入精品行列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